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科学技术史学科 “科教融合”研讨会召开

  • 刘晓,张岩
  • 创建时间: 2019-08-28

2019年8月24日至25日,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科学技术史学科“科教融合”研讨会”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科学技术史学科“科教融合”方案已经实施四周年,为加快学科建设方案的推进,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组织科学技术史系、历史系、考古与人类学系的教学研究人员进行研讨,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寻找不足、明确目标并规划未来发展。此次会议共分为特邀报告、学科带头人报告、青年教师座谈、研究生培养与教学经验交流等4个环节。开学之际,秋色宜人,我院科技史方向的师生,与来自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特邀嘉宾汇聚一堂,共商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

 

科学技术史学科“科教融合”座谈会

一  学科发展特邀报告

24日上午10时,科学技术史系主任王扬宗教授致辞并介绍了发起会议的初衷和会议的组织工作,并主持特邀报告。首先由西北大学数学系的曲安京教授作了题为《人文科学研究的几个误解——兼论近现代精密科学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的报告。报告以独特视角提出:1、范式即是问题域,解决问题是目的,方法只是工具;2、学术论文不一定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必须解决至少一个真的学术问题;3、学术论文不是普及读物,“可读性”不应该是一个学术论文的选项。并基于此三个问题建议:重构且依赖权威的专家系统;确定并维护合适的“问题域”;使学生有章法可循。从而改变当前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为年轻学者的前进注入动力。

随后,北京科技大学潜伟教授的主题报告《必要的张力——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几个关系》,通过整体、系统地阐述科学技术史的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科学史与技术史、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与人文,鲜明地提出了既要维持传统,按照原来的路径走,又不绝对认同,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有发散的思维。既收敛又发散,这种辩证统一就是必要的张力。做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应用层面,重构科学技术史的理论体系;放眼世界,总结经验,吸纳世界各国优秀科技文明精华;从教育进路、科学进路、文化进路、经济进路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吸收一切可吸收的资源,做大做强。


 

曲安京和潜伟分别作特邀请报告

二、学科带头人报告

下午,在张藜教授主持下,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三个系的九位学科带头人,分别对科学技术史系、历史系、考古与人类学系的具体学科情况及发展进行报告。特邀嘉宾王昌燧教授作了该环节的开篇发言,强调了校领导对学科支持的重要性、团队精神及合作、对青年科研人员提高要求等三个方面。

王扬宗教授总体介绍了院史研究工作从90年代初至今的更迭及历史沿革,院史任务和学科学发展的关系,学术前景及问题。张藜教授对我院重点工作采集工程的历程、成果、问题、展望多方面进行了报告,特别就此项工作其史学资料的重要价值,以及对史学规范的推动性做了全面梳理。同时,进一步深刻提出了我院应更进一步地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对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厚望。韩健平教授主要围绕中国历史、法医史等三门课程及刊物审稿的情况,并回应曲安京教授报告中提及的学术论文的问题。韩琦教授以时间跨度为线介绍了自己从明末到民国各时段的史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对中外科学交流史的展望。

 
张藜教授主持学科带头人座谈环节

下半场,袁江洋教授对西方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文化以及科技哲学等四部分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论述,强调理论思考的价值,并分享了最近开展库恩研究、学科史研究的一些进展。特邀嘉宾,中国科技大学的熊卫民教授则讲述了近期开展技术史研究工作的体会,总结了一些方法。杨益民教授都报告了科技考古方向三年来的回顾和展望,展示了高质量的成果,同时也谈到面临的问题:实验室空间不足,招生名额受限等。胡耀武教授则探讨科技考古在科学技术史学科中的定位问题,同时介绍了近期的研究工作。宋国定教授讲述了开展田野考古的经历。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是田野考古学,然而人才引进难度较大。

三  青年教师座谈会

次日上午,在刘晓教授的主持下,我院18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近4个小时的热烈座谈,并对前一天提出的如何提高青年学者学术要求做出了详细讨论。

上半场刘晓教授首先整体介绍了“科教融合”以来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机遇,青年教师对各自的研究方向要有所计划,居安思危,加强交流。未来将在国际合作、两弹一星历史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同时重点介绍了组织“科学技术通史”教学的情况。王广超老师介绍了参加国际会议的情况,并探讨了增进交流对研究工作的有益促进,并对目前正在着手的重点工作(新天文)翻译任务进行了详尽描述;王聪及王丽娜老师分别回顾了各自的科研经历及工作中的想法,王聪老师还特别提出了借鉴马普所的经验,较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年学者英文各项能力及邀请专业英文编辑的具体建议;柯遵科老师饶有兴致地分享了科技史大领域下不同研究方法共存特性的体会,希望开展更多院内不同学科、院系之间的交流。宁晓玉老师特别从天文学研究的经历分享了对学生教学工作的宝贵经验,分析了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李斌老师从研究、行政两方面做了分享,特别对加强学科评估、响应学校部署、研究生生源具体举措及加强高校间沟通的活动4个方面做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苏湛老师具体以科幻与科学的研究课程为例,介绍了课程特色之处。

 

刘晓教授主持青年学者座谈环节

下半场,张明悟、黄荣光、杨丽凡三位老师分别谈到各自从事科技考古、陶瓷史研究、传统手工艺的具体项目研究,从课题研究、研究生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报告。罗武干、蒋洪恩教授分别对冶金考古、植物考古进行了细述,如青铜器的科技鉴定在同内发展、中国考古十大发现、古代DNA研究等多个项目及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介绍;不过同时也提出了缺乏仪器设备及办公环境有限、科研时间不足、行政任务较多以及辅助支撑的问题,对科研工作造成的困难。最后刘洋、王勇忠、胡晓菁、何涓老师分别对老工业基地、党史研究 、中印之间科技史研究、采编工程等各自的若干课题,以及课程教学、专著论文、承担编辑部工作等科研工作进行了精彩介绍。

四、研究生培养与教学经验交流会

 

杨益民教授主持研究生培养与教学经验交流环节

针对青年教师面临的研究生培养和教学方面的共同问题,会议邀请王昌燧教授和张藜教授报告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袁江洋教授和王扬宗教授介绍教学经验。该环节由杨益民教授主持。

王昌燧教授概括了研究生培养的内容:首重品德的培养,其次是事业心的树立,最后是培养业务能力。培养的措施,则包括建立高水平教师团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设计等,让大家深受启发。张藜教授介绍了多年来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总结了若干基本原则,对培养方式提出了一些思考。

教学经验方面,袁江洋教授围绕“科学史编史学”,介绍了自己从事教学的经历,尤其来到国科大,短期之内就完成“全球史”的备课工作,受到好评,他强调了哲学素养和理论深度的重要性。王扬宗教授回顾了对科技史教学体系的讨论,提出要突出科技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分量,加强专业的通史教学,多开设一些具体学科、具体专题的课程。他总结了国际上科学史教学的情况,主张尽快加强最近一两百年的科学史研究。

讨论和总结阶段,大家就科学史教学、顶层设计、招生宣传,以及学科评估中的一些指标进行了具体讨论,新学期将针对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步落实。

 

科学史系主任王扬宗总结发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