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见殷匠——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周原手工业园区中的世工世族”专题讲座

  • 何涛
  • 创建时间: 2021-12-01
  • 3627

2021年11月29日下午,应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联合党委考古教工党支部的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雷兴山老师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周原手工业园区中的世工世族”专题讲座。
        雷兴山教授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教学。主持或参与过陕西周原遗址和周公庙遗址等大型都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其中7项田野工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项工作获 “优秀田野工地奖”一等奖。发表田野发掘报告和专著7部,其中专著《先周文化探索》获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参与多项重大课题项目,担任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讲座伊始,雷教授从古代典籍《左传·定公四年》中的一段文献记载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他认为“世工世族”是指一族以职事为族名,世代以一种手工业者为职事。这种世工世族的现象是否在西周考古遗址与遗迹中存在?这种现象是如何表现的呢?由这些问题,雷教授展开了本次讲座生动有趣的阐述与分析。

        近些年,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大规模考古调查,新发现了大量手工业遗存。雷教授结合田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成果,介绍了周原遗址的聚落结构与手工业遗存的划分情况。总体来看,铸铜、制骨等不同种类的大型手工业作坊集中分布的区域可以称为“手工业园区”。根据规模可初步将周原西周时期聚落内手工业遗存分为大型作坊、小型作坊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不同的手工业遗存分布位置有所区别,家庭手工业遗存零星分散于各个功能区内,小型作坊散布于各个功能区,而大型作坊集中分布。从功能区形成年代来看,周原遗址北区手工业遗存的年代均为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而南区虽然在西周早期就有手工业生产活动,如李家铸铜作坊,但此时生产规模尚小,直到西周中期才形成了成规模的手工业园区。手工业园区概念的提出,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可以为周原遗址手工业生产整体状况、不同手工业作坊之间的内部关系、古代先民身份与族属、社会组织结构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契机。
        雷老师进一步讨论了手工业者身份与族属问题,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手工业者身份的判断,二是对手工业者族属的判断。墓葬主人是手工业作坊的生产者、管理者,而随葬特殊的物品指示了特殊的身份。“居葬合一”和墓葬中的特殊随葬品可以视作手工业者身份的判断依据之一。周原西周聚落内大型手工业作坊功能区内几乎全是居葬合一,从已发掘的李家铸铜作坊、齐家制石作坊、云塘制骨作坊、齐家东漆木器作坊出土遗物型与制的情况来看,周原遗址手工业园区内的手工业者,应当是大规模迁入的殷遗民工匠群体。例如,云塘制骨作坊发掘时,发现了关节仍然相连的废弃骨料,表明牛被宰杀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被直接送到云塘作坊进行加工,这也证明了居址和墓葬的年代是同一时期的。
雷老师从周原手工业作坊出土文字与作坊产品、考古背景相结合,进一步确认了西周时期手工业人群“世工世族”的特征。周原云塘制骨作坊出土尊铭上的族徽,形象类似骨笄,并且这与云塘制骨作坊的主要产品骨笄形制完全相同。齐家东漆木器作坊出土陶器上的文字族徽“箙”和金文对应的箙十分接近。在东周及西汉时期,箙有漆木器者,所以可以推测齐家北漆木器作坊族徽也与作坊产品性质相同。齐家制石作坊出土了包含“璋”的族徽,这种牙璋形族徽在造型上与龙山到二里头时期的牙璋相似,而该制石作坊出土了大量的石玦。总之,制骨(笄)手工业之族,以骨(笄)器为族徽;制玉石器手工业之族,以玉石器(牙璋)为族徽;制漆木器手工业之族,以漆木器(箙)为族徽。这些所见族徽可以证明周原手工业园区的工匠是商代甚至更早时期以来以职事为族名的“世工世族”。
       最后,师生们就石玦和伞状陶管可能反映的中西交流、周原是否有酿酒作坊以及族徽与职事的关系等问题,与雷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结束后,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罗武干副教授向雷兴山教授赠送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