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猛犸象(又称“长毛猛犸象”)是一种广受关注的大型陆生食草动物动物。作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典型代表,真猛犸象曾在更新世晚期遍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但是却在短暂的繁荣之后迅速走向灭绝。这一重大生物事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真猛犸象的摄食行为,以及其食物来源是否对其灭绝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也一直都是真猛犸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对真猛犸象摄食行为的研究,而我国东北地区作为真猛犸象曾经活跃过的重要区域,迄今为止却没有任何此方面的报道。
为此,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大庆市博物馆共同合作,利用化石动物骨骼的碳、氮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大庆博物馆馆藏真猛犸象及伴生动物群的摄食模式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初步探讨,以博士研究生马姣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第四纪研究》第37卷第4期上。
据文章通讯作者胡耀武教授介绍,本项研究选取了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年左右)大庆地区采集的9种33例化石动物骨骼(包括6例真猛犸象),通过骨胶原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真猛犸象摄食模式的特点,并通过与其他地区发表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尝试探讨真猛犸象特殊的摄食行为,及其与真猛犸象灭绝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在所有动物中,真猛犸象的δ13C值最低,均值为-21.6± 0.3‰;而其δ15N值最为特殊,均值为10.4± 1.3‰,远高于其他植食动物,甚至比肉食动物还高。真猛犸象高δ15N值的特点,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其他地区。显然,真猛犸象具有独特的摄食行为,可能受到生态环境、生理特点、食粪行为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虽然如此,真猛犸象高δ15N值的原因至今还未有定论,但其具有特殊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却是不争的事实。
图1大庆博物馆真猛犸象及伴生动物群C、N同位素散点图(马姣和王元提供)
笔者还进一步收集了西伯利亚、东欧地区和北美洲的真猛犸象、披毛犀、马科、牛科和鹿科动物的C、N同位素数据,对全球范围内的真猛犸象食物结构进行讨论。如图2所示,无论在哪个区域,真猛犸象都具有最高的δ15N值和较低的δ15N值,这足以说明真猛犸象的食物来源异于其他食草动物。因此,真猛犸象的食物专门化程度较高,生态领域较为狭窄和稳定,可能导致其无法适应更新世晚期较为激烈的气候变化,这可能是真猛犸象最终走向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2 已发表的真猛犸象及主要伴生食草动物的C、N同位素数据分布图(马姣和王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