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讲座2022年第11期报道:科学文化的起源与概念演化

  • 图文/张晓昕
  • 创建时间: 2022-06-09
  • 1835

2022年5月27日下午1点,学院2022年第11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腾讯会议如期举行。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李大光教授应邀主讲,题目是“科学文化的起源与概念演化”,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历史系苏湛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主讲人 李大光教授

“科学文化”的争论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仍然在争论之中。欧美国家对第三种文化即科学文化的定义与讨论的内涵引导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文化的普及。李大光教授主要从“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概念、“两种文化”之争、第三种文化的探讨、世界科学文化的差异、科学文化测量方法的演变、导致科学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在世界科学浪潮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思考等方面作了报告。

中国话语中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指受教育,受过教育的人被称作“文化人”,这跟国际上通用的“culture”概念不太一样。希腊罗马世界古典时代的演说家西塞罗首次使用“cultura animi”,拉丁文的原意是灵魂的培养(cultivation of the soul),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重新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特征的总和。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一书中,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这也让我们对文化有了更加广泛的理解。李大光教授还对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做了简要梳理,介绍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和国内外文化环境的差异。

科学文化伴随人类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形成。When Science Becomes Culture(2003)这本书最早提到:从1970年代初以来,“科学和技能文化(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ulture)”,以及最近更多谈论的“科学和技术文化(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ulture)”已经开始取代长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科学普及(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科学的本质是尊重客观的逻辑推理,遵循一套核心的程序或规则,以确定宇宙及其万物的本质和潜在的自然规律。

关于科学文化的历史争论,李大光教授介绍了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科玄之战”。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发生在中国的两种文化身份的论战。一派是以有留学欧美背景的胡适、武稚晖等为代表的西学派,他们拥护“德先生与赛先生”。另一派是以有留日背景的梁启超、梁漱溟为代表的东学派,认为西洋文化是物质的,而中国文化是精神的。玄学派批评科学的滥用扭曲了人生观、破坏了人生的幸福;科学派列举科学有益于人生观的改良,要求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生观。另外有折中派则认为,科学对于人生观的改良并不具有必然性。唯物史观派认为,科学对人生观的影响以社会制度为中介。这场“科玄”论战涉及的问题直到今天也未能彻底澄清,仍然是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56年,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Two Cultures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两种文化的两极分别是文学知识分子和科学家。这两极之间由于缺乏了解,互相对对方存有偏见。科学家构成一个科学文化阵营,坚持科学压倒一切,而人文学者偏重传统文化,很容易走向反科学。斯诺认为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同学科的科学家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模式、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假设。因此形成了一种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文化的价值观。

李大光教授指出,科学知识本身不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科学思维方式;人类对客观世界具有不可知性,因此,停滞不前的思维方式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客观地、不带任何偏见地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是科学的本质;科学价值观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带动人类历史前行;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中科学因素缺乏;科学传播的基本目标就是向传统文化灌输科学文化;在中国,科学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

之后,李大光教授介绍了第三种文化即科学文化的提出,以及如何通过数据体现科学文化多样性和研究公众理解科学文化的新途径。他指出,科学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由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将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方法以及看待宇宙万物的态度通过适合本民族文化特征进行传播,从而形成在本民族文化中具有科学属性的文化特征。科学文化必须用适当的传播方式,顺应文化特征进行建构。科学文化的建构是世界各国的挑战,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同学在线提问

讲座之后,同学们在线上就概念理解、研究方法、科学文化构建等方面问题积极提问,李大光教授皆一一给出了解答。对于“如何看待科学相关制度建设在科学文化构建中的作用”问题,李大光教授认为在科学伦理道德问题方面,中国有许多规定,但缺乏法律。制度的执行要建立在对制度的理解基础上,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对于“在科学飞速发展时代,如何发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的力量”,李大光教授则指出,中国文明历史需要广泛深入查阅相关文献,将中华文明成就向世界传播。

【图文/张晓昕】

【主讲人简介】

李大光,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国际纵向青少年研究中心筹备委员会委员,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医学传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2年获得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2010年获得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传播学“校级优秀课程奖”。著译代表作有《科学传播简史》(2017年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12种排名第二)、《魔鬼出没的世界》(2002年“海峡两岸吴大献科学普及著作奖”)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