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讲座2021年第7期报道: 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双向挑战

  • 创建时间: 2021-05-20
  • 598

202157日星期五下午13点半,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2021年第7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作了题为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双向挑战的报告,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

本次讲座,刘老师主要讲述了认知科学哲学的相关理论并分享了目前所做的研究成果。讲座主要内容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认知科学元勘;第二部分,智能机器可以有情感和道德吗?

关于认知科学元勘,刘老师先对认知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和认知科学中的哲学philosophy in cognitive science)作出区分,认为哲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才有可能使认知神经科学对有形大脑的结构功能和机制如何产生无形的心智提供更全面的描述。接着,刘老师探究了认知科学与哲学的双向挑战效应、三条分殊路径的困难、认知科学前路如何三个问题,并指出目前认知科学三条路径的最大困境是因果性问题。

关于认知科学前路如何?未来究竟是关于认知的大一统理论独领风骚,还是多个学科多元理论共生并存,还需要看能否有新的更具竞争力的认知科学范式产生,这一点国际学界至今仍然难成共识 。因此,双向挑战仍在继续。目前中国的认知科学哲学起步较晚。刘老师提到,真诚期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新一代学术研究者能够推陈出新,进一步促进国内哲学与认知科学研究的学科建制化进程,使更多的中国学者走向哲学和认知科学的世界舞台,做出具有更大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对于智能机器可以有情感和道德吗?这一部分,刘老师首先从在什么意义上谈智能机器的情感和道德开始,认为这是一个认知科学中的哲学的具体话题;接着介绍了关于情感的哲学争论;之后讲述了意识与情感的科学研究;详述了机器意识与机器情感的初步探索;给出了可情感落地的人工道德主体应具备的核心特征;最后提出奥莫亨德勒两难奥莫亨德罗悖论——自主的人工道德主体的风险和边界。

最后,刘老师认为,目前AI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道德主体,而未来社会的道德主体应是人机融合的延展认知系统。在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时,需要考虑如下三个层面:个体主体层面;有自我觉知的自我层面;以及融合AI的设计者、使用者和监管者在内的社会技术系统层面。

在同学提问环节,有同学提问机器都是通过CPUGPU做出判断,和人有本质区别,仿生机器是否可以完全模拟人类情绪。刘老师回答仿生是指激素影响引入机器,但是具体某种化学物质某种情绪的联系,因果性不明,目前只找到了某种关联性,激素与情绪表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脑区的激素功能也是相关,具体哪一种化学物质作用于情绪,需要我们未来进一步研究苏湛老师及同学们还就讲座中涉及的其他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座的听众均表示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刘芳,文/刘芳】

【主讲人简介】

刘晓力,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数学哲学、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研究的领军学者之一。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