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9日上午9点30分,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科学与人文讲座”第7期在中关村校区S104教室如期开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熊卫民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如何提升口述史的可信度”的报告,国科大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刘晓副教授担任了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熊卫民教授的报告主要从访谈(口述史)的重要性、口述史的可信度、历史文本的产生过程、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有针对性提升口述史可信度的方式5个方面进行论述。
熊教授首先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口述史的重要性。口述史是一类重要的资料来源,如果说文献是死的资料,那么口述史就是活的资料;它是研究近现代史的一条捷径,在不知道文献分布在何处的情况下,通过访问当事人和见证者,是开始研究的最佳方法;它是甄别史料的必由之路;它是培养历史感觉,把握历史情境的重要方法;从事口述史研究可以汲取智慧,洗涤灵魂,尤其在和老科学家交流的过程可以让他重新觉得生命有价值;对科学家进行访谈,可以兼采科学家和历史学者之长。
口述史也存在一些可疑之处。其可信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描述历史时真实、细致和准确的程度,二是被受众信任接受的程度。一般来说,口述历史和真实历史过程的吻合程度越高,可信度就越高。但是口述史不是很稳定,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表述,相互冲突的时候比较常见。正因为其精准度的问题,口述史的学科地位才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古代口述史地位很高,近代人们则更重视文字记录,现代由于录音机的发明克服了空口无凭的问题,导致口述史的复兴。而且,不论是实物还是文献,也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因此不能单独对口述史因噎废食,重要的还是甄别史料,努力提高其可信度。
熊教授接着介绍了我们接触到的历史文本的产生过程:客观的历史、脑中的历史、当事人记忆中的历史、当事人讲述的“历史”、在传播中迅速变形的“历史”、学者主动访谈当事人得到的口述史、为历史学家(含口述史家)所采信和记载的历史、教科书和大众传媒中的历史、在人群中传播的大众历史。除了前三项,其余6类历史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随后,熊教授讲述了影响口述史可信度的因素及如何有针对性的消除。第一,针对历史真相的多元性(认识论因素),可以找聪明、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都较强的当事人进行访谈,找处于不同位置的当事人,比如中心的和边缘的,领导者和执行者等。第二,针对记忆的选择性和准确性的生理因素(比如记忆减弱),要找记忆力强的当事人,并且与其建立信任、激发谈兴、勾起记忆。第三,针对记忆的选择性和准确性的心理因素(比如吹牛、隐瞒等),一定要对被访者录音,加问诸如“您当时在现场吗?”之类的问题,并且要多问几位当事人。第四,针对记载的选择性和准确性(誊录和整理时的错误),不要轻信速记员的誊录稿,一定要听录音整理,并且将整理稿发给被访者审定。
熊教授在结语中指出,近现代研究离不开对重要当事人的访谈,而因为生理、心理等方面原因,口述资料或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提升其可信度。与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合作,创造出洞若观火、充满真知灼见的历史作品,是口述史工作的最大魅力所在。报告结束后,熊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邵鹏,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熊卫民,1974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访问教授。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编委,澳门新莆京游戏大厅青联委员(第三届)。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口述史研究,口述史著作有《合成一个蛋白质》、《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口述自传》、《沈善炯自述》、《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科研管理四十年——薛攀皋访谈录》等。